来自NOAA和印度一名访问学者的最新研究表明,印度洋-太平洋的变暖正在使从热带到美国的降水模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的降水减少。
本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说,近年来,横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部暖池增大了一倍。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所处的位置已经是全球海洋最暖处,它现在还在以每年面积增加一个加利福尼亚州的速度扩张。这样的扩张使重要的天气和气候特性,即被称作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发生改变,其特征是一团雨云在热带海洋上从塞舌尔群岛飘离非洲,进入印度再进入太平洋,造成的影响广泛,从印度季风到美国热浪爆发和洪水泛滥无所不及。
变暖的海洋驱动着主要气候模式发生改变
MJO的变化导致太平洋中部、美国的东西海岸、印度北部、非洲东部和中国长江流域降水减少。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这种变化还使澳大利亚北部、亚马孙流域和非洲西南部以及东南亚的降水增加。
论文合作者、NOAA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Michael McPhaden说,“NOAA参与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目标是使精准天气预报的范围扩大到2到4周,而MJO是这项努力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部分。”“我们的研究提供一种关键基准,可以基于模式的能力模拟观测到的MJO在改变气候中的表现,来确定那种计算模式可用于大范围天气预报。”
尽管整个印度洋-太平洋都已经变暖,但是最暖的水域仍在西太平洋上空,形成温度对比,将水分从印度洋带到西边,从而加强了云的形成。这就改变了MJO的生命周期。这些云层在印度洋上徘徊的时间从平均15到19天缩短到4天,在西太平洋上空的云现在驻留的时间为5天以上。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由MJO驱动的云的驻留变化正在使全球天气模式发生改变。气候模式模拟表明,印度洋-太平洋持续升温的可能性很大,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降水模式的变化。 该研究第一作者,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的Roxy Mathew Koll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海洋观测阵列,以准确地监测这些变化,并更新我们的气候模式,以便更熟练地预测变暖的世界带来的挑战。”

图:全球降雨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印度洋-太平洋的变暖改变了季节内振荡(MJO)——它使印度到美国的天气都受到了影响。灿烂的阳光标示的是降水减少的区域,而雨云标示的是降雨增加的区域。图片来源: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Roxy M. Koll等。
延伸阅读:https://research.noaa.gov/article/ArtMID/587/ArticleID/2572/Research-Warming-of-the-Indo-Pacific-Ocean-is-changing-global-rainfall-patterns(胡晓梅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