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解读 IPCC AR5 WGI 报告
发布日期 :2020-05-14 本文基于 Nature 和 Science 等媒体对 IPCC 和其第 5 次气候变化评估(AR5)第一工作组报告(WGI)的介绍,以及计量分析团队得到的初步结果撰写。
IPCC 的 25 年历程

IPCC 在 25 年前成立,是为了提供权威的气候变化问题的评估。 1990 年发表第一份评估报告,随后大约每 6 年发表一次,其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虽然评估依据的资料和模式都在不断的改进中,但是报告在减小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不确定性方面并不成功。
IPCC AR5 气候敏感性“回归”

AR5 WGI 报告更加肯定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数十年来,科学家们在确定气候变化最大的问题:即二氧化碳加倍后世界变暖程度几乎原地踏步。这一所谓“气候敏感性”问题, AR5 与 1979 年第一次“官方”的估计(1.5°C 到 4.5°C)完全相同,尽管在AR4(2007 年)时曾经缩小了变化幅度。
超规模的 IPCC AR5 WGI 报告

正式发表的第一工作组报告达 2214 页,是 859 位来自 39 个国家的气候变化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历次评估中,作者和贡献者人数最多的一次。报告定稿过程中,收到 54677条意见反馈,作者都进行了处理及修正,因此该报告凝聚了更大范围的全球科技工作者的思考和智慧。报告共 14 章,各章引文总计达 10549 篇(去重后引文数约 9200 篇),是报告主要科学结论依据的主要基础。
IPCC AR5 引文大多来自科学期刊

报告的引文主要来自科学期刊,其中刊载超过 200 篇次引文的期刊达到 8 种。除了气候变化专业期刊外,顶级期刊 Nature 和 Science 大行其道,互相推动。而 Atm Chem Phy 则充当“黑马”,表明报告强调了“物理和化学机制”在气候研究中的特别意义。
刊载 IPCC AR5 WGI 报告引文的期刊分布丰富

《美国科学院公报》 进入气候研究“主流”期刊,一些“老牌” 大气科学类期刊(如JAS、 Tellus) 榜上有名,与“新生”杂志(如 GBC、 Clm Past) 并列“上中游”,也进一步说明了气候变化科学依托大气科学并向更多学科“进军”的特征。
IPCC AR5 WGI 报告“最古老”的引文-1896 年发表在《哲学杂志》

第一章引用的 Arrhenius 发表于 1896 年的文章,是报告引用的“最古老”的引文。该引文发表在 1896 年《哲学杂志》上,论文题目为“论空气中碳酸对地面温度的影响”,表明科学界对各种污染与气象要素之间的联系很早就给予了关注。
IPCC AR5 WGI 报告”热门”引文的作者

初步分析表明,一些“热门作者”的论文,被 WGI 报告多次引用,其中被引 5 篇次及以上作者 414 人; 被引 10 篇次及以上作者 113 人;被引 15 篇次及以上作者 52 人;被引20篇次及以上作者 8 人次,被引用 30 篇次及以上“大师级”学者有 6 人,而前 2 位 Gerald Meehl和 Kevin E. Trenberth,均来自 NCAR,分别被引 60 和 45 篇次。位列第 3—4 位的学者均来自哥大;第 5—6 位的学者分别来自英国里丁和瑞士苏黎世大学。
IPCC AR5 WGI 报告中的“中国声音”日趋响亮

WGI 报告的引文中,中国作者参与的文献为 415 篇(去重后 373 篇),占总引文数的约3.9%, 而上一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引文 88 篇,占 1.41%, 去重后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引文为 287 篇。本次较上一次有了台阶式的增加。从中国引文的分布可以看出,在大气观测、古气候、云和气溶胶、气候模式和区域研究等领域,中国声音较为“响亮”,而在海洋观测和海平面变化以及强迫和归因分析等“短板”领域,声音甚微。
“中国声音”主要来自中科院、高校和气象局等三大系统机构
第一工作组报告中的 415 篇次中国引文,产出机构主要来自中科院、高校和气象局三大系统。此外,港澳台地区的研究成果也占一席之地。
三大系统中最主要的产出单位的分布在下表中给出。其中,中科院大气所超过 100 篇次,
达到 133 篇次,是最多的产出机构;国家气候中心以 66 篇次位列第二;位列第 3-5 位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33 篇次)、北京大学(32 篇次)和中国海洋大学(24 篇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寒旱所并列第六位(23 篇次)(见表 1)。
在港澳台贡献引文的机构中,台湾国立大学以 24 篇次位列第一,随后是台湾中央研究院(14 篇次)、香港城市大学(9 篇次)、香港大学(7 篇次)和台湾师范大学(6 篇次)。

“中国声音”发声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大气观测、古气候、云和气溶胶、气候模式和区域研究

根据第一工作组报告各章涉及的领域,以及 415 篇次中国引文在各章中的分布,可以得出“中国声音”主要集中在大气观测(2 章)、古气候(5 章)、云和气溶胶(7 章)、气候模式(9 章) 和区域气候研究(14 章) 等领域,而在海平面变化(13章) 和海洋观测(3 章) 以及强迫和归因分析(10 章) 等“短板” 领域,声音甚微。此外,港澳台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古气候、云和气溶胶、气候模式、长期预测和区域气候等领域。
各种基金助力“中国声音”
针对 415 篇次中国引文,我们统计了论文资助信息,下图给出第一资助(指论文资助信息中最先出现的资助)的分布。其中,无资助信息的仅 19 篇,占 4.58%;从国内资助信息看,科技部 973 资助了 88 篇次,是最多的;其次是国家自然基金面上与重点和重大项目,分别为 34 和 26 篇次。
此外,受到美国基金资助的中国引文达到 96 篇次,是最大的资助机制。这也说明中美在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力度和影响要远远高于其他国际支持机构。

中国和世界热门作者
从第一工作组报告引文中外热门作者的对比看(见表 2),国内热门作者所归属的机构,覆盖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最重要的气候变化研究单位,而且他们的主要研究领域也各异, 属于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从中外领军人物影响力和产出力对比来看,中国领军人物要想成为世界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和世界引文的热门期刊
统计显示,中国引文的主要形式是期刊论文,达到 410 篇次(见表 3)。中国引文的主要来源期刊分布除国外经典的大气科学及地学期刊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的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也位列其中,表明该期刊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认可。 但是,分析刊载中国引文期刊与第一工作组报告所有引文的热门刊载期刊的差异可以发现, 中国刊载在 Nature 和 Science 等国际最权威的综合期刊上的引论偏少。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10)68409247 68407975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 地址 :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邮编 :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