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快递

2015年

  1. 2020年
  2. 2019年
  3. 2018年
  4. 2017年
  5. 2016年
  6. 2015年
  7. 2014年

第五期

  • 1.png
    CPM:天气要素走进气候模式 2020-06-16   随着天气气候模式的空间分辨率从传统的10km以上提高到小于4km,加入对流模式(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CPM)成为区域气候模拟的新武器并且有望在区...
  • 2.png
    卫星“合力”捕捉飓风信息 2020-06-16   2015年4月欧洲地学联盟(EGU)2015 大会上,出版了与会议主题“跨尺度的旅行”同名画册。这张画册上的图像,解释了位于墨西哥湾的比尔飓风被3颗卫星捕获...
  • 3.png
    找寻“变暖裂缝”的机制 2020-06-16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平均地表变暖的速率有所延缓,但是大气层定净辐射不平衡缺提示地球应该加速变暖,那么这样的“变暖裂缝(warming hiatus)”是怎样的机...

数字时代

  • 17年 1997年美国和日本联合发射的TRMM卫星,在运行超过17年获取了大量覆盖全球的降水资料后,于2015年4月8日星上设备关闭...
  • 17% 加拿大学者认为,全球的科学数据,在成果发表后每年丢失的可能是17%,这还不包括80%左右的研究数据无法获取或未发表。 
  • 1/30 美国迈阿密大学语言学者研究了3.7万种语言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发现复杂语调语言中只有1/30活跃于干旱地区,即湿润气...
  • 5154位 2015年5月14日,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其作者来自344个机构,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5154位。

专题报道

  • 基于Web of Science对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大气科学领域研究影响力分析及对比       2011年,中国气象局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进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四省(市)成为气象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肩负着为中国气象现代化发展探索新路的使命。为了有效的衡量四省(市)大气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本文对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并对四省(市)的论文情况进行比较,从定量角度分析四省(市)大气科学领域发展情况,这有助于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一、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本研究选择ISI Web of Science平台SCI-E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的时间范围是2000—2015年,领域选择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分别检索地址中包含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的论文(检索日期为2015年4月15日—4月17日)。为避免漏检,本研究检索江苏和广东的论文时在地址中还分别输入两省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名称进行检索。尽管如此,可能还是很难避免漏检,但检索结果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需要说明的是,检索四省(市)的SCI论文时,并没有限定第一机构是上述四省(市)的机构,即只要地址列表中有该省(市)机构,就入选为该地论文。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论文数量  
      2000—2015年,在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SCI收录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的论文数量分别是7676篇、790篇、2227篇和874篇。北京产出最多,其产出论文数量高于其余3省市产出之和,约是江苏产出的3倍,广东产出的9倍,上海产出的10倍。2000—2015年...
  • 气候与社会压力——社会安全分析的内涵 2020-06-16 现代科学已经明确了指示气候变化趋势的核心指标,科学家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分子停留时间及其产生的温室效应进行了精确测量。此外,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速率已被证实大大超过人类社会之前的自然速率。这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迅速的热强迫,并将在一种新的生态中重新获得平衡。其产生的广泛影响,不仅由常理可以推测到,而且逐渐成为了确定的事实。然而这些影响的时间、量级和特征尚未确定,因此现在还难以对其进行科学预测。

      原则上,当热强迫减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目前人类社会的运行状态可以大体保持,但是维持目前状态所需的全球性工作却尚未开展,而且这些工作很难进行假设。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它意味着,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遭受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并且一些地方在未来十年将会遭遇异常极端气候事件,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我们有理由相信,此类极端气候事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以至于需要调动极其广泛的国际参与,其深度可能远超我们此前的经历或预期。

      基于以上前提,本报告应美国情报界的要求而编写。报告总结了气候波动在安全方面的已知影响,表明了问题的内在复杂性及不确定性。报告假定该影响的重要性将逐渐增加,并概述了美国情报界应采取相关措施,以协助更好地对该影响进行预测,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
  • IPCC AR5报告对气候研究的影响调查 2020-06-16   为评估IPCC AR5报告对气候科学研究尤其是对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WCRP)的影响,2014年7月,WCRP发起了一项以WCRP计划核心专家和IPCC AR5报告关键作者为受访对象的调查工作。调查主要关注气候科学领域的争议焦点、研究空白、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寻求有益于气候研究取得进一步突破的途径和WCRP计划的评估,以保证WCRP计划可涵盖气候科学领域的所有重大问题。 
    • 调查工作概述 
      据统计,此次调查的受访者约500余人,但最终递交反馈意见的仅46人,约占受访者总数的10%。这46人大部分为新一届IPCC/WCRP工作组成员,图1.1—1.3为递交反馈意见的46名受访者的情况统计结果。 
      从交反馈意见的46名受访者的情况统计结果来看,约75%的受访者为IPCC作者,其中WGI作者占50%,WGII作者占25%(图1)。有超过1/4的受访者为WCRP计划的协作者(即非主要参与人员),1/4为WCRP计划“研究成果”的使用者(图2),表明此次受访者有一半以上不是WCRP计划是我正式成员。从地理分布来看,受访者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和欧洲(以英国和瑞士为主,图3),这与IPCC/WCRP工作组成员的组成以欧美国家为主是一致。从受访者的专业领域分布来看,基本涵盖了WGI的所有领域和WGII的关键领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调查的代表性可能由于反馈率较低而不佳的缺点。 
    • 调查结论 
    ...
  • “雨能量是巨大的,在量级上和海洋驱动飓风的能力相当” 2020-06-16 “The rainpower is colossal, comparable in magnitude to the ocean_derived power that fuels the hurricane.” 
       “雨能量是巨大的,在量级上和海洋驱动飓风的能力相当”
    ——飓风来临时,每天的降水大约为2立方千米,几乎相当于恒河从天空中坠下。雨能量一词是指飓风区域里单位时间因降水产生摩擦而损失的能量。日本学者定量研究了雨能量对飓风强度的影响,他们估计雨能量能够使飓风的强度平均减少20%,这样研究或许能使飓风强度预报更加准确。研究者之一,来自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的Pinaki Chakraborty对雨能量做了上述描述,他和同事的研究成果将在GRL上发表。
  • “明知道自己子民处于危险境地,(本组织正在要求法院)宣布... 2020-06-16 “Knowingly exposing its own citizens to dangerous situations,(the group is asking that the courts) declare that global warming of more than 2 °C will lead to a violation of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worldwide. It would be groundbreaking for Urgenda to win, it would lead to similar suits in other countries. A Belgian group is already on the case. A key point is to show that governments already have legal obligations to cut emissions, regardless of the outcome of the UN climate talks.” 

  • “TRMM 独特的仪器中,包含第一个,也是唯一天基降水雷达以及... 2020-06-16 “TRMM has a unique set of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first and only precipitation radar in space,it also has a microwave imager, which is an instrument that can give you the equivalent of an X-ray of a storm, whereas the radar is giving you more of a CAT scan of the storm. It provides extremely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rainfall structure, of storms, which tells us something about how the storm is responding to its environment, whether or not it might intensify or weaken in the upcoming h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