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快递

2016年

  1. 2020年
  2. 2019年
  3. 2018年
  4. 2017年
  5. 2016年
  6. 2015年
  7. 2014年

第十一期

  1. 第一期
  2. 第二期
  3. 第三期
  4. 第四期
  5. 第五期
  6. 第六期
  7. 第七期
  8. 第八期
  9. 第九期
  10. 第十期
  11. 第十一期
  12. 第十二期

专题报告

首页 > 《科技信息快递》 >2016年>第十一期>专题报告
海外华人气象学者群体的规模和影响——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初步统计与分析 发布日期 :2020-06-16  

1 引言 

  随着WMO基于2014年加拿大天气公开科学会议明确提出地球系统概念,以及对气候系统中五大圈层相互作用复杂性进一步的认识,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界在走向多学科、多部门、地区高度合作、高度集成和广泛交叉系统化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领域的学者。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大大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有机会与国际上该领域内高水平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的程度也迅速提高,这从近几年我国大气科学研究领域SCI论文的增长数量可见斑。上述两个方面,都有一个群体尤其应该受到中国气象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海外大气科学家团体。一方面,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留学海外科学家,在气象科学滑向更广阔的地球系统的时候,吸引了更多华裔科学家精英加入气象和大气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中国气象不断升级的国际合作活动,也吸引了上述海外华人团队中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人的热切关注,他们大多希望借助祖国气象的有力平台,在丰富和提升其学术成果的水平的同时,为中国气象现代化贡献一己之力。本报告在文献计量平台上,以及利用海外学者与国内交流记录,对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海外华人学者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了解海外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科研产出,给国内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启迪,有利于国内气象和大气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国际化;另一方面,该研究可以获取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海外华人学者的具体信息,有利于海内外华人学者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内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的人才引进也有特殊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计量 

  确定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优秀科学家有多种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前者包括同行评议,后者比较典型的是科学计量的方法。对科学家研究成果的量化评估,主要利用论文数量、引文以及基于两者所构建的指标来判断科学家的贡献和学术影响力。由世界著名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在2001 年推出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国际上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利用最广的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影响力评价分析工具。本报告以ESI 数据库最近6年(2010年—2015年)累计被引次数进入气象和大气科学学科前1%的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为基础,找出当前在该学科领域比较活跃、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华人科学家,结合个人网站信息,从学者分布国家、所在大学或机构、学者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学历、专业方向、教育背景、学术兼职、科研产出等对学者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及相关学科布局构建提供借鉴。

  具体流程是:以ESI数据库中气象和大气科学学科前1%的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为基础,结合Web of Science、ISI HighlyCited、Scopus、CSA Scholars等专业数据库,确定科学家的姓名和机构,然后再通过百度、必应(bing)等搜索引擎查找科学家详细信息,科学家获得奖励、承担项目、国际任职等个人信息反过来印证其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具体的分析流程路线如图所示。

  由于SCIE/SSCI数据库中标注作者姓名过于简单,仅为作者姓及名字首字母,特别是对华人作者,极其容易出现重名现象。再加之,作者本身在求学、就业的过程中存在单位的转移,此类信息是论文所难以反映的,因此增大了华人科学家判定的难度。在确定华人科学家时主要根据高被引论文中作者的姓氏拼音,再从高被引论文中找出作者全称和工作单位,然后通过相关网站了解其个人简历和和学术成就。科学家所在机构的甄别主要遵循的原则为:(1)近期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中位地址;(2)出现次数较多的作者单位地址。

2.2 人才标准的调查 

  为了找寻定量评估气象人才的指标,并调查各机构海外气象人才的输出情况,课题组设计了“气象人才”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三部分:气象人才量化评价指标、机构海外气象人才输出情况和“海外华人气象学者数据库”内容征求意见。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气象人才量化评价指标”调查中,问卷给出了13项量化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需要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确认该项是否选为评价指标,并给出该项指标的平均占比。此外,除上述指标外,调查对象也可补充认为是特别重要的量化指标。此部分目的是寻找学者们心目中重要的人才指标,并能定量给出指标占比(占比越高,重要性越高)。

  

  第二部分“海外人才输出情况调查”,通过收集调查机构每年出国深造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人员的大致数量,从而估计国内气象界每年人才输出的总体情况。同时,此部分中,还请调查对象推荐目前国际气象界知名华人科学家,为课题组建立“海外华人气象人才数据库”提供参考。第三部分是请调查对象根据业务、科研和教学需求,就“海外华人气象学者数据库”建设提出意见。征求意见范围包括:入库学者范围、数据库应提供的华人科学家文献信息、数据库应提供的华人科学家学术研究内容、关注的海外华人学者类型、最看重的文献计量指标、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指标等。

  此次调查共收集到了47份问卷回复,调查对象的机构分布主要是气象局系统(15人)、高校(26人)及其他气象相关单位(6人)。调查结果详见3.4节。未来计划调查问卷扩展至100份,此次调查问卷Word版随本刊一同发送,感兴趣的读者,请您填写并发送至Notes:科技信息快递,您的建议对我们了解气象人才评价标准和收集各机构海外气象人才信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