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国际交流报告,在附录1和附录2(P17)中给出。这期报告中的一些重点关注的内容,我们用摘自报告中的“一句话”提示读者:
在业务运行方面,韩国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社会化程度比较高,业务运行值班和IT维护已全交给公司运行。该方案减少了在编人员的数量,提高了业务运行维护效率,是业务运行发展的方向。我们中心的业务运行工作已部分外包,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IT设备维护工作也可以采用这种外包模式。韩国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的数据处理IT架构采用了PC服务器和光纤存储的模式。此模式性价比较高,但可靠性低。为此,韩国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在业务系统中采用了完全独立的2套IT支撑平台,同时运行2份业务系统,当一套IT系统出现问题时,用另一套支撑业务,此方式值得我们借鉴。…………附录1.2
最新模拟研究显示,每天同化20,000条掩星廓线能够使NWP的精度可以得到显著改进,并且这种数量的掩星廓线还没有达到模式同化的饱和状态。因此,IROWG建议,为更好地开展NWP、气候和空间天气的业务和科研工作,每天需要20,000条掩星廓线。目前,在COSMIC-2赤道和极区卫星顺利发射以及其他极轨卫星上的掩星探测正常的情况下,每天约有10,000-15,000条掩星廓线。 …………附录1.12
欧空局地球探测委员会决定在2020年发射一颗专门用于观测全球森林地上生物量及其变化的卫星,该卫星分辨率设计为200米,预计在5年的任务期间每6个月对全球进行一次监测,卫星将特别关注热带森林碳储量,所以会采用P-波段(米波),同时会进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跨孔雷达的观测,使生物量估算误差达到20%以内的预期设计。 …………附录1.15
与美国NOAA的火山监测产品相比,我们在产品的规范化,业务化运行及对航空部们的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同时还并没有形成和航空气象部分的合作,形成业务服务模式。 …………附录1.16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作为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仪器指标的设计、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支撑的主要承担者,应派遣相关专业科学家持续跟踪并参与这个(SPIE)国际会议,在这个世界权威平台中,参与国际最先进遥感卫星和卫星遥感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努力通过在会上设立专门的SESSION来集中展现风云卫星的成果。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在本次会议的传感器、遥感器系统和下一代卫星主题分会场上设立了专门的SESSION来集中报道遥感卫星和卫星遥感领域的进展,展现集体成果,并相互引证,扩大宣传力度。这样的宣传极大的展现了他们工作的关联性、合作性和系统一致性 …………附录1.21
当前H8的业务观测已经使在静止气象卫星的使用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国家已经将H8作为防灾减灾的主要卫星观测数据源。JMA东南亚对雷达和卫星数据应用的支撑和培训上明显加大支持力度,已经和即将举行多种H8应用培训,会议中间就能够明显感到吸引了部分国家的注意力。另外,从会议报告和讨论中可以感受到成员国对于雷达和卫星数据使用的热情比较高,但各国软硬件的基础相对薄弱,这也正是我们的一些原型软件和平台推广到国外的时机。现有较为成熟的业务系统和一些符合其需要的稳定运行的准业务算法是可以有作为空间的。 …………附录1.24
高效预警系统的关键因素。(1)必须与预警网络和危机管理系统一起构成一个更广的框架;(2)走向基于影响的天气预报,让决策者明白的不是天气如何,而是这类天气下该做什么;(3)让气象学家与决策者交叉训练,换位思考;(4)在公共教育、灾害影响、防灾减灾中扮演关键角色。 …………附录2.8
在美国天气雷达网建设期间,美国国家天气局培训中心针对下一代雷达的机务、应用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的雷达培训方案。特别是在机务培训方面,规划了从上岗班到提高班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型,搭建了与实际业务环境相同的实验环境,使受训人员可以直观的了解、操作以及维护雷达的各个部件;并且随着雷达业务的推广,不断将实际业务中的出现的机务故障增加到雷达培训实例库中,使得雷达站点技术人员解决设备故障的能力大为提高。…………附录2.13
经过国际相关机构(如COMET、ECMWF、EUMETSAT等)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与学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面授与远程培训的质量。 …………附录2.18
许多国外IT公司都看到了CAP(通用警报协议)带来的机遇,在全球范围部署自己的系统和应用。The Weather Company、AccuWeather和 Google等正致力于全球CAP警报的收集和共享;Google、WMO和FIA已建立了全球警报枢纽,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可靠性;Sahana 正在马尔代夫、缅甸、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建设基于CAP的预警系统。建议我局加强与其它部委、高校和企业界的合作,提高CAP协议在我国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中的应用水平,并参与国际预警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预警信息共享。…………附录2.20
-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10)68409247 68407975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 地址 :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邮编 :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