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快递
读者须知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tupian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资讯>信息速递

CMIP6对全球干旱区干旱事件的模拟能力评估

  气候增暖背景下大气蒸发需求显著增加,干旱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和剧烈,是干旱区未来亟需应对的极端事件之一。深入理解全球干旱区干旱事件对气候增暖响应、准确预估其未来变化和风险,对于碳中和、气候变化风险应对等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有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

  干旱变化的历史归因和未来预估依赖于气候模式,然而,可靠的干旱模拟仍是当前气候模拟研究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那么,目前最先进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对干旱区干旱事件与相应水热条件的模拟性能如何呢?围绕这一问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晓晶博士、张丽霞副研究员和周天军研究员等,在充分研究观测中干旱事件对应的气象条件及其长期变化特征的基础之上,系统评估了27个CMIP6模式在全球干旱区干旱事件和相应水热条件模拟方面的优缺点。

  “我们的评估结果整体肯定了当前气候模式对全球干旱区气象因子和干旱事件对应水热条件的空间分布。”文章第一作者于晓晶博士指出。“但是,由于降水量被高估、潜在蒸散发被低估,CMIP6模式模拟的旱区水分亏缺程度约偏弱50%。”

  基于多套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的前期研究表明,1980s以来全球干旱生态区不同程度干旱事件的影响面积、频率、持续时间总体显著增加的同时,干旱事件发生时各要素的匹配关系也在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偏少的状况明显缓解,温度和大气干燥度偏高的特征则持续加剧,地表水分收支和土壤湿度的匮乏程度略有缓解。“CMIP6模式整体可再现出旱区干旱事件与相应水热异常对气候增暖的响应特征,但1990s后响应偏弱,尤其对轻度和中度干旱事件。”文章第一作者于晓晶博士说。

  “我们的研究可为CMIP6多模式在干旱区干旱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尤其在利用CMIP6模式数据开展干旱区的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时,与气象干旱有关的气象因子的模拟偏差评估及订正不可或缺。”文章通讯作者张丽霞副研究员强调。



  图1 1980–2014年全球干旱区及各子干旱区6个月累积水分盈亏的概率密度函数(PDF)曲线。

  延伸阅读:http://iap.cas.cn/gb/xwdt/kyjz/202303/t20230313_6696619.html(刘文钊选编)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联系电话:010-68407216

Email:cmalibrary@126.com

版权信息:Copyright@ 2017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

技术支持:北京中科聚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